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4篇
农学   25篇
  20篇
综合类   44篇
农作物   5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根系构型影响作物的抗旱能力,研究磷肥施用深度调节苦荞根系分布的可行性,为贫瘠干旱地区苦荞的生长提供科学养分管理措施。  【方法】  以‘黑丰1号’苦荞 (Fagopyrum tataricum L.) 为试验材料,进行根管土柱 (直径25 cm、高50 cm) 栽培试验,设置田间持水量65%~75% (W1)、45%~55% (W2) 和35%~45% (W3) 3种土壤水分条件,磷肥施用深度分别设置距离地表10 cm (P10)、20 cm (P20)、30 cm (P30) 以及3层均匀施用 (P-all) 4种方式,共有12个处理。在苦荞幼苗三叶一心期进行处理,生长22天后取样,测定根系构型,并记录生物量。  【结果】  干旱胁迫抑制了苦荞植株生长、干物质量的积累以及根系发育,其中W3水分条件抑制作用最为明显,导致苦荞株高、茎粗和叶面积较W1水分条件分别下降17.20%、18.03%和23.17%;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分别下降16.97%、20.39%和17.39%;地上部干物质量和根系干物质量分别下降39.16%、28.60%。干旱胁迫促进根系下扎,增加深层土壤中的根系分布。与W1水分条件相比,W2、W3水分条件下0—10和10—20 cm土层平均根长分别下降30.18%和27.55%、41.83%和41.02%,根系干物质量分别下降36.62%和33.61%、49.72%和48.11%;而20—30和30—45 cm土层中的苦荞平均根长则分别增加33.53%和42.52%、31.74%和50.95%,根系干物质量分别增加13.70%和26.84%、5.85%和28.64%。深层施磷促进施磷层土壤根系生长,与P-all处理相比,P10处理10—20 cm土层根长平均增加18.96%,P20处理20—30 cm土层平均增加32.39%,P30处理30—45 cm土层平均增加28.73%,根系干物质量依次分别增加26.62%、30.74%和24.65%。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水分处理条件下,0—10和10—20 cm土层根系干物质量均表现为P10处理显著高于其他施磷处理,且其他处理间差异也达显著水平;而20—30、30—45 cm土层根系干物质量则表现为P20、P30施磷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结论】  水分和施磷深度对苦荞苗期植株生长以及根系分布均有显著影响。在干旱胁迫下,增加磷肥的施用深度可促进苦荞根系在20—45 cm深土壤中的分布,显著扩大根系对土壤养分和水分的获取空间,并最终促进苦荞的生长。本试验条件下,采样仅限于苦荞苗期,在水分胁迫条件下磷肥以10 cm的施肥深度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瓜类炭疽病菌属于半知菌亚门黑盘孢目刺盘孢属,可诱导西瓜炭疽病的发生,严重影响西瓜产量与品质的形成。本文从西瓜炭疽病的发病规律及症状危害、病原菌的生物学特征及生理小种分化,以及抗性资源、遗传规律、抗性基因的挖掘和抗病育种等多方面对西瓜炭疽病进行阐述,为西瓜炭疽病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我国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玉米价格回落,玉米生产出现了高生产、高库存、效益低、卖粮难等突出问题,农民种植积极性受挫,玉米生产面临变革。未来玉米产业如何定位、如何发展,种植面积调减只是第一步,更为重要的是对玉米生产各环节的优化和升级。通过梳理我国当前玉米生产、消费和需求现状,从农业种植结构、劳动力结构变化、生产经营方式、品种创新、质量安全、生产潜力提高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稳定玉米生产,适应劳动力变化、加快土地集中耕种、提高种植效益,加快玉米品种原始创新、培育多元优质高效型品种,多措并举、提高玉米安全质量,种养结合、培肥地力、持续提高玉米生产潜力等具体措施。最终实现多元、优质、高产、高效及生态、智慧、可持续的玉米生产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文旨在筛选适合山西省境内培育的优良蛹虫草菌种。[方法]本试验对来源不同的9株蛹虫草菌的菌丝形态、生长速度、生物量积累和子实体的形态特征、重量、采收周期和污染率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蛹虫草8号菌菌丝体在PDA固体培养上生长速度最快;液体培养菌丝生物量积累量高于其余菌株;人工栽培所得的蛹虫草子实体颜色鲜艳,子囊头丰富,形态好,产量高,污染率低。[结论]8号菌经济价值较高,值得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5.
太行菊属(Opisthopappus Shih),菊科(Compositae)植物,我国特有物种,耐旱、耐荫、耐寒,是菊科花卉育种的重要种质资源,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价值,被列为国家第二批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属下2种:太行菊(Opisthopappus taihangensis(Ling)Shih)和长裂太行菊(Opisthopappus longilobus Shih)。太行菊与长裂太行菊分布范围较为狭窄,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北和河南三省的太行山脉地区。由于生存环境的异质性,太行菊与长裂太行菊在形态分化、遗传分化等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本文综述了太行菊属2个种的形态差异、种群遗传变异及谱系地理结构等方面存在的遗传多样性差异,以期为太行菊属进一步研究、合理开发利用及保护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土壤水分生长季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水分是半干旱地区植被生长的重要水分来源,尤其是深层土壤水分对黄土高原人工植被恢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阐明深层土壤水分的季节动态对揭示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植被与水分的相互作用关系、维持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可持续性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文中基于半干旱黄土丘陵区8种典型植被0-1.8m土壤水分动态监测和0-5m深度土壤水分季节比较,研究发现:1)植被类型对土壤水分及其剖面分布具有显著影响,且不同植被土壤水分季节变化均随深度增加而减弱;2)生长季中不同植被土壤水分都呈现出先减少再增加的变化,不同植被在不同生长阶段中降雨对土壤水分的补充有所不同;3)人工植被深层土壤水分没有显著的季节变化,表明人工植被深层土壤水分已难以受到当季降水补充,维持植被生长的功能可能在逐渐减弱,黄土高原现阶段植被恢复需要平衡维持植被生长与土壤水分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对猪脂肪细胞脂肪分解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分化的猪脂肪细胞用不同浓度的IL-6(0、25、50、75、100 ng·mL-1)处理24或48 h.通过测定培养液中的甘油浓度检测脂肪细胞的脂解率;采用形态学观察检测脂肪细胞中甘油三酯积聚量的变化;分别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脂肪细胞中perilipin A、PPAR γ2(Peroxisome proliferato-activated receptor-gamma2)、HSL(Hormone-sensitive lipase)和AT-GL(Adipose triglyceride lipase)的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显示,IL-6以剂量和时间依赖性的方式刺激猪脂肪细胞的脂肪分解,同时PPAR γ2和perilipin A的mRNA及蛋白表达被显著下调;HSL的mRNA表达达著上调,但其蛋白表达水平并未发生显著改变;ATGL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未发生显著改变.上述研究结果表明,IL-6通过抑制PPAR γ2及其靶基因perilipin A的表达直接刺激猪脂肪细胞的脂肪分解.  相似文献   
8.
《山西农业科学》2017,(10):1676-1681
以山西省太岳山兴唐寺景区为研究样点,通过野外调查和土壤取样,用R语言做相关分析,对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距离游道近的区域相比,距离游道远的区域植物科、属、种的数目基本呈下降趋势,χ2检验降低幅度不显著(P0.05);随着游道距离的增加,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呈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优势度指数相反,研究结果符合中度干扰假说;不同游道距离乔木层和灌木层变化不大,草本层变化较为明显;不同干扰强度对土壤理化性质有一定影响,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土壤因子与物种多样性之间的关系表明,土壤有机质与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油橄榄在酸性土壤、夏雨型气候环境下的生长发育特征,因地制宜开展田间栽培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中国南方3个油橄榄适生良种豆果、柯基和尼Ⅰ为材料,比较花芽分化、花期物候、花序特征、单果重和含油率差异。结果显示:3个品种的花芽分化均起始于3月上旬,豆果和尼Ⅰ初花期为5月3日,花期分别为10、6 d;柯基初花期为5月4日,花期11 d。豆果、尼Ⅰ、柯基的平均花序长度分别为2.5、2.5、2.9 cm,单个花序平均小花数量分别为16.3、14.9、17.9个。果实转色的先后次序和成熟期的早晚一致,依次为尼Ⅰ、豆果和柯基;单果重和含油率随着时间的推移均呈上升趋势,但二者增速不同,单果重在果实发育前期增长较快,含油率在果实发育后期增长较快。至10月24日果实成熟度分别达M5(尼Ⅰ和豆果)和M4(柯基),尼Ⅰ的单果重和含油率分别为3.40 g、13.05%,豆果的单果重和含油率分别为1.15 g、14.31%,柯基的单果重和含油率分别为0.77 g、12.31%。综上表明,3个品种花期基本一致,柯基的花量大、花期长,可作为授粉品种加以利用;在果实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前期应加强田间肥水管理,以确保树体处于良好的营养水平,为后期油分积累奠定物质基础,同时在梅雨季节要注意及时排水。  相似文献   
10.
优先流是水分和溶质在土壤中非均质性运移的普遍现象,但对其形成的优先流区和基质流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研究还较少。为了阐明土壤团聚体破碎机制的差异,研究以汾河流域下游农田、撂荒地和果园3种土地利用方式为对象,采用野外染色示踪法与Le Bissonnais(LB)法分析了土壤染色区分下优先流区与基质流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染色率主要分布在0—30 cm土层,在10—30 cm土层果园显著高于撂荒地。LB处理的>0.25 mm团聚体含量和平均重量直径(MWD)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现为果园>农田>撂荒地,相对消散指数(RSI)和相对机械破碎指数(RMI)则有相反的趋势。优先流区在10—20 cm土层比基质流区具有更强的团聚体稳定性以及抵抗消散作用和机械破坏能力。土壤染色率与快速湿润的MWD呈显著负相关,与RSI呈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果园比农田和撂荒地具有更好的优先流特征和团聚体稳定性,并且优先流区抗团聚破碎能力比基质流区更强,这将有利于维持优先流途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